一、金雞菊白粉病
1、危害癥狀
白粉病是金雞菊的主要病害,發病時葉和莖均可受害。發病初期,在葉的正反面出現白色圓形的粉斑,進一步擴展呈不規則狀,危害嚴重時葉面似鋪上一層白粉,莖部同樣也為白粉覆蓋,受害植株生長減緩,花朵變小,最后,病葉、莖發黃,整株枯死,嚴重影響金雞菊的觀賞特性。
2、發病規律
病菌以閉囊殼或菌絲在被害葉、莖等病殘體上越冬。主要通過空氣或雨水傳播。此病在金雞菊整個生長期都可發生,嚴重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,導致葉片發黃枯死。
3、防治方法
(1)加強水肥管理,增強植株抗病能力。栽植密度適宜,注意通風透光,降低濕度,減少病害的發生。
(2)在植株生長末期,徹底清除病葉、病株,并集中燒毀。
(3)發病期,可用20%三唑酮乳油1500~2000倍液、25%腈菌唑乳油2500~3000倍液、5%己唑醇懸浮劑1000~1500倍液、12.5%烯唑醇可濕粉劑2000~2500倍液噴霧防治,每隔10~15天噴一次,連續2~3次。
二、楊樹葉銹病
楊樹葉銹病在我國發生普遍,可危害毛白楊、加楊等多種楊樹,危害嚴重時病葉和病芽枯死,影響楊樹生長。
1、危害癥狀
楊樹葉銹病主要危害楊樹幼苗、幼樹和幼芽,葉片和嫩莖均可受害,癥狀的共同特點是產生橘黃色的夏孢子堆,破裂后散放出黃色粉狀的夏孢子布滿整個葉背,嚴重時夏孢子堆可聯成大塊,且葉背病部隆起。病害一般由下部葉片開始,逐漸向上蔓延。楊樹得病后病葉上密生夏孢子堆,影響光合作用,導致葉片枯萎并提早脫落。發病嚴重時,在楊樹生長期樹葉即脫落殆盡,造成楊樹在秋季二次萌葉及翌春展葉遲緩,削弱樹勢,對生長量有嚴重影響。
2、病原
病原菌為擔子菌亞門柵銹屬的馬格柵銹菌(MelampsoramagnusianaWagn.)和楊柵銹菌(MelampsorarostrupiiWagn.)。夏孢子堆黃色,散生或聚生,夏孢子圓形或橢圓形,橙黃色,表面有刺狀突起,直徑21~30μm。冬孢子梭柱形,褐色,大小37~50μm×10~15μm。
3、發病規律
病菌以菌絲在冬芽和枝梢的潰瘍斑內越冬。隨著春季溫度升高,冬芽開始活動,越冬的菌絲也開始逐漸發育,并形成夏孢子堆,成為當年的初侵染源。夏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15~20℃,夏孢子萌發后,可直接穿透角質層侵入,借風傳播。種植密度過大,氣溫高,降雨多,濕度大,通風透光不良,幼苗和幼樹易感病。每年有兩個侵染高峰,5~6月為第一次發病高峰,9月上旬~10月上旬為第二次發病高峰,到10月下旬,由于溫度不斷降低,病害逐漸停止發生。
4、防治方法
(1)選育抗病強的品系育苗或造林。
(2)早春清除病芽,操作時避免孢子飛散,防止病害擴展蔓延。
(3)清除越冬病葉并集中處理,減少初侵染源。
(4)發病初期噴15%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~1500倍液、50%代森鋅1000倍液、50%退菌特500~1000倍液、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。
三、紫薇灰霉病
灰霉病可危害多種園林植物,危害紫薇時,常造成葉片干邊卷曲,提前落葉,影響植株觀賞價值。
1、危害癥狀
主要危害紫薇的葉片。前期葉緣出現水漬狀、褐色斑塊,后期逐漸向葉面擴展,引起葉緣枯焦,葉片上卷。發病初期,葉片出現壞死斑點,迅速擴展,并相互連接形成大型病斑。在濕度高的條件下,病部產生大量灰色的分生孢子層。
2、病原
紫薇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(Botrytiscinerea)侵染所致,病原菌的有性世代為富克爾核盤菌[Botrytinia fuckeliana(deBary)Fuck.],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著生于病斑表面的菌絲體上,大小為280~2000μm×12~24μm,叢生,呈不規則的樹狀分枝,直立,有橫隔,分隔處稍縊縮,無色至淡色,成堆時棕灰色。分生孢子著生于分生孢子梗及小枝頂端的膨大部分,聚生呈葡萄狀,單胞,近無色,成堆時淡黃色,近球形,梨形或廣橢圓形,表面光滑,大小為7~9.5μm×9~14μm。
3、發生規律
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株殘莖、枯葉上越冬,翌年春天分生孢子借氣流、雨水或人為傳播,溫濕度適宜時侵染危害下部葉片,逐漸向上部蔓延,引起葉部組織死亡。一般病害始發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,盛發期在8月上、中旬,病害可延續到10月份。雨季降雨多,濕度大時,有利于病害擴展。
4、防治方法
(1)加強栽培管理、提高植株生長勢是預防病害發生的重要措施。
(2)發病初期,用50%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、65%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、50%的甲基托布津800~1000倍液、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噴克菌800~1000倍液噴霧防治,10~15天噴1次,連續噴3次。
四、石楠褐斑病
1、危害癥狀
石楠褐斑病又稱紅斑病,主要危害葉片。病斑圓形至不規則形,大小2~15mm暗紅色,中央有的灰色,邊緣暗紅色明顯。后期在葉片正面產生許多黑色小點,即病原菌子實體。
2、病原
引起石楠褐斑病的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真菌,Cercosporaeriobotryae(Enjo jii)Saw.,稱枇杷尾孢。子實體生在葉面,子座球形至近球形,暗褐色或黑色,大小35~71μm。分生孢子梗暗褐色,密集,不分枝,無隔膜,無膝狀節,頂端圓錐形或圓形,有孢痕但不明顯,大小6~19μm×2~2.5μm。分生孢子鞭形或針形,無色至淺褐色,具隔膜2~8個,但不明顯,直或彎曲,基部近截形,大小20~80μm×2~2.5μm。
3、發病規律
病菌多在枯葉上越冬,翌春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。一般多雨季節或高溫潮濕易發病,7~9月進入發病盛期。
4、防治方法
(1)秋季清除病落葉,集中燒毀,減少翌年侵染源。
(2)發病后及時噴藥,藥劑可選用1:1:100倍式波爾多液,77%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,47%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,50%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,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。
五、一串紅葉斑病
1、危害癥狀
發病初期在葉片上出現淺褐色點狀斑,后向四周擴展,病部圓形或不規則形,逐漸變薄,病斑邊緣有褐色線紋,病健部分界明顯。嚴重時造成穿孔,葉片早落。
2、病原
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。侵染一串紅的病原菌為決明生棒孢霉菌Corynesporacassiicola,為一種葉點霉。
3、發生規律
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,春天隨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。
4、防治方法
(1)加強肥水管理,適量增施有機肥,提高植物抗病能力。
(2)及時清除病落葉,并集中燒毀,減少初侵染源。
(3)藥劑防治:發病初期及時噴藥,藥劑可選用50%多·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,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40%混殺硫膠懸劑500~600倍液,60%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,50%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,每隔10天左右噴1次,連續噴藥2~3次。